刘翠兰常务副校长主持报告会
同德国嘉宾合影留念
1月8日-10日,由合肥学院举办的地方高校借鉴德国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培训会在安徽省合肥市顺利进行。培训会旨在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要求,剖析我国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经验,进一步提升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办学质量。会议由若干场高水平专家报告组成。我校常务副校长刘翠兰、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副院长肖俊茹参加培训会。刘翠兰常务副校长应邀主持了10日上午的报告会。
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储常连博士做了题为《推进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践与思考》的报告。储常连从思想引领、组织引领、政策引领、示范引领、优化结构、分类指导、551工程、推进合作、评价引导等方面介绍了安徽省推进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主要做法。他指出,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就是要转变,并详细解读了什么是“转变”,为什么要“转变”,“转”到哪里去,谁“转变”,“转变”什么,怎么“转变”等系列问题。
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技大学Michael Schuller教授和德国施特拉尔松德应用科技大学原校长Falk Hohn教授分别就德国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模块化结构及校企合作和德国高等教育体系及应用科技大学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分析,并在互动中对我国应用型高校建设提出了建议。
合肥学院教学咨询委员会委员谭敏教授和设计学院闫朝华教授分别结合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和设计学院,分析了合肥学院基于模块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架构与实践和基于应用型本科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谭敏指出,在应用型高校推进中,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证,教师积极参与和奉献是培养方案实施的保障,学生内驱力的调动是培养方案实施的结果。池州学院柳友荣教授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与SC(Student-Centered)问题做了反思。
安徽大学党委书记、合肥学院原党委书记蔡敬民教授作了题为《新理念、新体系、新内涵——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蔡敬民围绕“八个转变”,系统梳理了合肥学院近20年来遵循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按照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并不断在借鉴中创新,持续推进我国新型大学建设的历程与成效。这“八个转变”为:办学理念向“应用型”转变,专业结构向“需求导向”转变,培养模式向“产教深度融合”转变,课程体系向“能力导向”转变,教学过程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师资队伍向“双能型”转变,资源保障向“两个开放”转变,质量评价向“两满意”转变。蔡敬民为新建本科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出了思考和建议,包括: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构架,深化校企合作的合作教育模式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开放与国际化,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特别对应用型高校不需要开展科学研究的论调给予了批判和纠正。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参观了合肥学院中德教育合作三十年展。来自全国各地相关地方本科院校领导、教务处、质量评估机构、二级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部门、高校教师等近百人参加培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