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经验看共青团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发布日期:2009-02-26 浏览次数:

从历史经验看共青团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罗成全

中国共青团网 www.gqt.org.cn

近年来,在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四化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团内总有少数同志怀疑团旗能打多久,提出“共青团已经丧失存在的价值”,主张取消共青团,由一般群众性的青年团体来代替。对于这种主张,我不敢苟同。本文主要从历史经验和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谈谈共青团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大地上,同时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这不是历史的偶然现象,而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青年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近代中国青年所处的社会地位和青年运动的发展,为青年团的创建提供了物质基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青年和成老年人民群众一样,经济上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残酷奴役和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政治上没有任何民主自由,受着统治阶级的迫害和摧残;在思想文化上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奴化和束缚,精神痛苦。即使是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他们中的多数人也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压迫,遭受着失学和失业的威胁。但是他们受过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社会联系比较广泛,容易接受新思想,富于政治敏感。面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受到的切身痛苦,目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腐败统治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他们迫切要求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这是中国青年的共同愿望。为着实现这种愿望就产生了结成革命团体的共同要求。

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加深,我国自然经济解体,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的发展。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资产阶级掀起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浪潮。这时,中国不仅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青年(学生)群体,而且陆续爆发了以反帝反封建为基本内容的青年斗争风潮。1902年,上海南洋公学学生罢课退学;1903年,拒俄爱国运动;1905年抵制美约运动和抗议清政府与日本政府勾结镇压中国留日学生的斗争;发展到1915年,反对鉴定《二十一条》的学生爱国运动;1918年,反对鉴定《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大规模的反帝爱国示威性大请愿。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开展爱国斗争,青年们开始结成各种社团。早在1894年,孙中山28岁时就组织“兴中会”,1903年留日学生组织青年会,到1918年,著名的青年团体就有新民学会、少年中国学会、学生救国会、国民杂志社和新潮社等。所有这些都表明近代中国的青年运动有了初步的发展,为青年团的创建奠定了物质基础。

2.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青年运动的结合,为青年团的创建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干部条件。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必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青年运动的开端。广大青年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起着某种先锋作用和桥梁作用。

五四时期,在知识界和青年中出现了“改造社会”的热烈探索和争论,各种新刊物在一年之间“骤然增至四百余种之多”,而每种刊物的后面几乎都有一个社团,这些社团的参加者和刊物的主办人,很多是青年人。在这种“改造社会”的呼声中,马列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已经不再是一般地宣传,而开始了有组织的学习。五四以后,天津的觉悟社、湖北的利群书社、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长沙的文化书社和俄罗斯研究会等有组织的学习,不仅对先进青年转变世界观有积极作用,而且也推动了马列主义在青年中的广泛传播。为着追求科学社会主义,一批先进青年还到法国等地学习和考察。

五四运动不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广泛传播,而且促进了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同工农的结合。他们走出书斋到工农中去,到实践中去,把改造社会的讨论和改造社会的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习研究马列主义同革命运动的实践结合起来,开始了一系列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总之,一批先进青年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在社会改造的呼声中,讨论、比较、鉴别和实践、探索,开始信仰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青年运动突破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为青年团的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和干部条件。

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需要建立青年团,同时也使建团有了直接的领导。

社会政治斗争发展到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出现了政党。在阶级社会中,各个政党都要千方百计地用自己的政治主张去影响青年,争夺对青年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在创建时,与建团有关的至少碰到两个问题:一是当时共产主义被视为洪水猛兽,党组织只能是秘密的,于是就需要一个象青年团这样的组织,作为助手,组织一些公开的革命活动;二是壮大党的队伍需要新鲜血液,一些暂时无条件建党的地方需要扩大党的影响,为建党做准备,这也需要建团,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建立过程中和党的“一大”在南湖游艇上,都讨论过建立青年团问题。陈独秀主张组织一个青年团,作为党的后备军,或者可以说是共产主义的预备学校。同时,党的创建也使青年团的建立有了领导力量。各地青年团是由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的;1921年一些地方团组织处于“解散”状态是党“一大”后加强领导,恢复整顿的;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共产党领导筹备召开的。由于党的领导,才建立了一个思想上、组织上完全统一的青年团组织。

4.国际青年运动的发展和帮助。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世界革命的新纪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新的阶段。1919年3月,列宁领导下的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在莫斯科成立。11月,青年共产国际在柏林成立。

1920年,共产国际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一行来中国,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也推动了中国的建团工作。1921年7月,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代表俞秀松列席大会,张太雷当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会后,张太雷回国,根据青年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局的意见,主持了青年团的整顿恢复工作。1922年,青年共产国际东方部书记达林来华,担任青年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和张太雷等一起筹备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是四运动促进马列主义与中国青年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顺乎了历史发展的要求。

两次取消主义倾向的历史教训

在共青团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取消青年团的错误倾向。第一次国内战争末期,由于反动派对革命者采取了白色恐怖和屠杀政策,团的组织和活动被迫转入地下,整个团的工作遇到了严重困难,于是团内少数人就主张改变共青团的性质,发生了取消共青团的倾向。后来,1930年李立三推行“左”倾盲动主义,在所谓“一切力量统一于武装暴动的行动委员会”的口号下,把共青团各级组织都归并到各级行动委员会,取消团中央,团的基层组织也与党组织合并。这两次取消主义的倾向,使团的工作发生很大混乱,给革命事业带来损失。

取消主义倾向的教训在于,①抹煞了青年的特殊性,怀疑对青年进行特殊教育和组织工作的必要。他们对青年的革命作用估计不足,不了解只有通过青年自己的组织,按照青年特点生动地开展工作,才能更好地团结教育青年一代,充分发挥青年的积极作用。②当历史发生转折,面临新的形势的时候,他们不注意研究新情况,制定新政策,探索新的工作形式和工作方法,而是采取简单取消的办法,以为那样就解决了问题。实际上,正如1930年10月党团中央联合公函所指出的:青年团“在组织上必须单独存在。它是党争取广大青年群众的重要武器,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若取消了团,便是取消了整个共产主义青年运动,也就取消了党最主要的一部分群众工作,这不仅是团的最大损失,也是党的最大损失。”

正确认识共青团的改造

这几年,有人把1936年共青团的改造作为今天取消共青团的历史依据。这是一种简单的历史类比,显然是不正确的。

1.共青团的改造是当时形势变化的要求。

首先是国际形势,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之后,德、意、日法西斯掀起了重新分割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战争。1935年,共产国际制定了制止和击败法西斯主义进攻的国际纲领,决定采取建立反对法西斯战争的国际和平阵线与国内统一战线政策。少共国际通过《关于青年统一战线任务的决议》,提出“必须改变青年团的性质”,广泛吸收各阶层、各党派的青年加入组织。作为少共国际的一个支部的中国共青团,理所当然的必须执行这一决议,实行改造。

其次是国内形势,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已经到了最严重的关头,共产党提出:“团结一致,抗日救国”的口号,确立广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为了团结千千万万青年参加抗日救国斗争,原来共产主义性质的共青团就必须实行改造。

再次,当时共青团组织本身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由于长期“左”倾错误的影响,在国统区的共青团,已经失去了群众性,成了脱离群众的狭小组织;根据地的团组织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第二党作风和关门主义倾向。很显然,靠这样的团组织去实现团结一切愿意抗日的各阶层、各党派的青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任务,是不可能的,因此青年团也需要改造。

今天,世界人民要求和平、要求民主、要求发展经济,全国人民要求早日实现四化,尽管共青团的组织和活动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和1936年共青团改造时相比,形势根本不同,不需要也不应该改变共青团的性质。

2.没有先进青年组织作支柱,青年运动就不能持久地健康地发展。

1937年共青团实现改造以后,狭小的第二党式的青年团没有了,代之而起的是各种形式一般群众性的青年团体。这些组织,特别是根据地的青年救国会对团结广大青年进行抗日斗争起了很大的作用,青年运动蓬勃发展。但是,1942年以后,许多地区出现了青救会组织涣散和青年工作自流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青救会这类群众组织的形式越来越不适合形势发展的需要和青年的要求了。。青救会是一个庞大而比较松散的青年统一战线组织,包括各种青年,成份比较复杂,也没有有严密的组织和经常的政治教育。一个时期可以起积极作用,但时间一长,在群众运动、阶级斗争日益深入,青年的政治觉悟不断提高,大批积极分子涌现的情况下,青救会就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了。当时又缺乏适当的组织形式把青年积极分子组织起来,致使青年运动没有先进青年有组织的支持和推动,因此不能巩固地持久地向前发展,而陷于松懈自流。

党从实践中认识到,青年要有自己的核心组织,这是革命斗争的客观需要。1946年10月,党中央发出建立青年团的提议,经过试建,1949年元旦,党中央作出《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总结了历史经验,正确地指出,青年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去团结与领导广大青年群众的核心。“只有很好地组织中国青年中的积极分子,才能使中国广大的青年群众有一个巩固的核心,在全国青年群众中进行坚持不懈的工作。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团结全国的青年群众。”建国后的事实进一步证明,青年团已成为吸引全国青年积极参加新中国建设事业的旗帜。正是因为建设了一个全国规模的比较健全的青年团组织,青年运动才有了一个巩固的核心,从而才出现了一个生气勃勃的局面。

反革命集团摧残破坏不了共青团

建国后,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带领全国青年,为革命和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正因为如此,“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林彪、江青等人就对共青团下了毒手。他们攻击共青团是所谓“全民团”、“生产团”、“娱乐团”,“修到了家”,要彻底“砸烂”。他们直接插手,以阴谋手段搞垮团中央,接着在全国掀起一股“摧旧团”的黑浪,残酷迫害团干部,大量株连青年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使共青团遭到了一场浩劫。但是,历史并不是按照阴谋家的企图发展,共青团的形象在党和全国人民的心目中是抹不掉的。1969年,党的“九大”提出“斗、批、改”和整党任务时,毛泽东在九届一全会指出:“还有一个一个团支部,整团的问题,也提出来了。”到1973年7月,省以下各级地方团委都已建立起来。

这个时候,江青反革命集团眼看搞垮共青团的企图不能得逞,又改变了反革命策略。一方面,他们搞红卫兵和共青团并存的阴谋,鼓吹红卫兵运动是青年运动的“新篇章”,在中学取消共青团组织,用红卫兵组织来代替;另一方面,他们妄图把共青团变为他们篡党夺权的工具。他们安插亲信把持团十大筹备组的领导权,叫喊“儿童团打倒还乡团”,大搞所谓“批邓联胡”,阻挠青年悼念周总理、支持邓小平、反抗“四人帮”。但是,所有这些阴谋活动,都在不同范围、不同程度上遭到团干部、团员和青年的抵制和反对,反革命集团妄想改变共青团的性质、破坏它的存在的阴谋也没能得逞。

粉碎“四人帮”以后,党中央及时地提出把共青团组织整顿好、建设好的任务,使共青团得到新生。1978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召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通知,针对“四人帮”的干挠破坏,拨乱反正,充分肯定共青团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明确指出;“共青团不愧为党的忠实助手;不愧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英勇突击队,不愧为青年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校。”

察往知来。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不论是党、团自身的错误,还是反革命集团的破坏,都不能拣煞它的存在。在今天全面改革的新形势下,共青团更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①改革意味着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更加尖锐,这就需要群团组织的调节。②改革意味着走向世界,各种思潮不断涌来,传统意识和现代文明的碰撞加剧,我们的事业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共青团的责任更重,担负着培养新一代的使命,共青团的工作关系到对全民族未来负责的问题。③改革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党要克服权力过分集中、包办一切、一揽子领导等问题,以后群团组织在国家社会民主生活中的作用只能是越来越大,不能越来越小。总之,共青团所起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青年利益的社会代表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组织所不能取代的。共青团的存在,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也有它现实的价值。团旗不仅要一直打下去,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化,它的颜色将会更加光彩夺目。

(作者单位: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

(载自《中国青运》1989年第五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