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建立共青团工作新的运作机制

发布日期:2009-02-26 浏览次数:

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建立共青团工作新的运作机制

震荡中的思索

中国共青团网 www.gqt.org.cn

戴治平

改革开放十年中被誉为“不安的一代”青年及青年运动就呈现着诸多“不稳定性”。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反思十年青年运动的心态变迁路向,则是我们认识和理解青年诸多“不稳定性”的前提。

一、心态革命中的“三大否定”

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的迷信学说,从根基上动摇了中国政治社会中的“卡里斯玛”权威。①青年在变化着的心理速率催动下,心态产生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几乎波及了整个十年。革命的目的则是对传统病态心理的否定和建立一种适合社会新秩序的心态。

1.对历史的否定②

这场革命率先对历史进行了否定。否定历史,已不只是停留在一片愤怒的批判声讨之中,更多体现为对历史的再描绘和再创造。当然这其中也包含青年的一些偏激或偏颇,但青年的真诚却是应当认可的。

2.对自我的否定

我们也许更多看到的是青年对社会、对现实“反叛”的一面。然而事实上,青年在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时时也对自我进行着否定。可以说十年旅程,就是青年不断重新塑造自我的“征途”。走在这条路上的青年,内在的痛苦、冲突、挣扎与阵痛是我们无法用语言来描绘的。要塑造一个新的自我,就必须用理智的、彻底的对自我进行否定。改革开放的十年,青年就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成长起来的。

3.对社会旧秩序的否定

青年在反思、否定历史以后,在否定自己、重新认识自己以后,能否与现实社会相融?种种现象表明,青年诸多“不稳定性”时时显示着与现实的冲突。冲突的表面让我们感觉到的只是青年的逆反行为在作崇。但观察其冲突内在,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冲突行为是对现实旧秩序的否定,然而,这所谓的冲突也有它会产生偏激的时候,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适当的疏导和正确的理解。

二、青年心态“不稳定性”透视

“不稳定性”和“心态否定现象”是有着辩证的关系的,只有对不“稳定性”进行合乎科学的透视,才能使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心态否定现象”。所以,对形成青年诸多“不稳定性”的心态因素进行表和里的透视,一方面,可以纠正我们的非科学视角;另一方面,也会起到我们对青年的“不稳定性”的正确认识。

1.青年心态呈多向性变迁

改革开放的十年结束了社会文化的单一性。知识大爆炸,信息时代的到来,外来新文化的碰撞,对青年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五彩缤纷的思想火花在青年意识中交汇。社会的多功能性、多层次性作为现代化的象征也在不断的呈现。青年那种被单一文化所熏陶的单一心态从此开始解冻。解冻后的青年心态开始呈现出其多向性。

如果我们把青年的心理动机与相对应的行为作一对比,就能较为清晰的看到青年呈多向性取向的线条。十年来那种单一的心态,被历史所否定的病态心理,在价值观的变革中,得到复活。五彩缤纷的社会景观正是五彩缤纷的心态反映。这种反映在青年运动中无处不有着反映。以学潮为例,我们来做些局部的透视。产生学潮这一行为的动机,不再是单一心态的简单投射,其动机是多样的。

(一)可以是对民主社会、民主制度的追求。

(二)则可能是因党风不正、对官僚主义腐败诸现象的反叛。

(三)也可能因对传统教育体制的不满,或者对涨价的不满(学生经济承受力的崩溃等等)。同时,还不可否认和忽视极少数坏人的煽动和捣乱。

青年的心态多向性不仅反映在学潮中,在诸多的青年现象①中也同样能得到多层次的反映。如成才欲望。产生的行为

(一)可能是出于为获取文凭的动机。(如高考)

(二)可能是希望在政治生涯中有所作为。

(三)也可能是在经商中或在办实业中得到自我实现。

总之,青年的多向性心态所呈现出的青年现象是诸多的。这种多向性心态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上面所举之例。所以对青年心态的认识是我们认识青年现象的前提。

2.对青年心态“不稳定性”的认识

青年与社会的互动能否平衡是决定青年心态是否“稳定”的条件。如果我们客观的看待青年与社会的互动,(无论是历史的角度,还是现实的角度)青年与社会的互动总是在冲突――协调――平衡――冲突这一周期中进行的。产生这一互动周期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青年自身的心理因素。并且是诸多因素的集合反映。

(1)青年与社会互动空间的狭窄性

青年(包括心态)的空间广泛性与现实社会空间的狭窄性(对于青年空间)不融是青年心态“不稳定性”成因之一。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展,青年的心态呈现出的“加速度”现象和社会进程的速率不同步产生了青年心态与现实(即青年所要求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

社会的现代化虽然意味着传统社会的解体,但它毕竟是在原有社会的基础上进行的整合和重建,所以它不同程度的保留着某些传统⑤。青年作为一个新生体,是以全新的面貌出现的。他们的身上流着的是与传统格格不入的血液。即所谓“反叛性”。青年需要一个能满足其身心得到发展的空间。如有一个符合兴趣爱好的工作,有一个能使自己得到自我实现的环境,有一套能使自己的小家庭舒心快乐的住房等等。然而这些在青年与社会的互动中是很少得到平衡。社会遗留的封建性(如论资排辈,不考虑实际贡献的大小等等),决定了社会能给予青年的空间是狭窄的。狭窄的空间里容纳着呈加速度变化的青年体与青年心态造成了青年时时在为自我寻找新空间的“不稳定性”行为。如我们在前面分析学潮动机(一)、(二)、(三)中就得到部分的说明。

(2)赫尔的动机理论与青年心态变化的加速度赫尔认为人们行为产生是因为各种生理需要在受到强烈刺激后形成的。

人的行为产生是经过一系列的过程产生的,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是青年心态起加速度变化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分析,也许对我们领略青年的“不稳定性”有一定的借鉴之处。

青年的心理加速度是在一次次刺激的积累中产生的。青年的“不稳定性”产生是有一定的社会成因的,我们不应仅仅单纯的把“不稳定性”轻易的不加科学的冠之以青年头上。

我们正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处在这一大过渡时代的青年性格,是时代赋予的性格――动荡、不安以及归属的不确定性。这种失重现象(“不稳定性”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们不必忧虑,因为青年是在一片真诚中体现着他们的“不稳定性”。社会的发展和青年的自身发展都会在自我完善(自我否定)中去不断的进行自我调节,而且二者也在努力使之协调。所以我们在看待这一代青年(改革十年)的时代性格(“不稳定性”)所产生的诸多“震荡”现象时,应当有科学的眼光,发展的眼光,不应仅仅看其表面现象。

注释:

①“卡里斯玛”权威:早期基督教词汇,后被社会学家韦伯在论述权威的类型时用它来特指具有创新精神人物的某些非凡品质,然而这种人物被演化成是社会秩序及一切价值与信仰的制订者和仲裁者;公众对“卡里斯玛”权威则取一种几乎是无条件的信从态度。

②这里的历史特指社会发展史中的病态现象。

③《青年运动论丛》88年第一期“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反思”,文中调查问卷统计中有:否认和怀疑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大学生占20%,否认和怀疑马克思主义的占25%。

④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青年运动与青年现象有着共存和相通之处。

⑤传统有优劣之分,这里特指传统中的劣势部分。

(作者单位:江苏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载自《十年的寻索》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