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的思考

发布日期:2009-03-08 浏览次数:

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的思考

福州大学团委副书记 黄阿火

高校共青团组织是学校党政联系广大团员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它在培养和造就“四个新一代”的光荣历史使命中担负着重要任务,在学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在团内,团十六大明确指出,要把学校共青团工作摆在基础性战略地位。因此,积极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对于共青团组织自身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科学理论是有效实践的先导,高校共青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在做好工作的同时,要注重对青年学生工作、学生问题的理性研究和思考,不断总结经验,培养超前思维,探索工作规律,获取科学认识,在推进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努力加强理论研究。

一、开展理论研究对促进高校共青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对高校团的实际工作中的经验、问题以及操作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分析、归纳得出一定的看法和结论,从而为科学的决策和政策的制定、执行及完善提供依据。运用这一方法对于提高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开创高校共青团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研究可以使高校共青团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共青团工作不能就工作而工作,必须要能够符合学校的要求、时代的特点和青年的需要,否则工作就会使去意义,得不到理解和支持。而通过理论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时代、社会、青年特点的发展变化,发挥好共青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校园和谐。

2、理论研究成果可以指导工作实践,促进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高位突破

近年来,高校共青团工作取得很大的成绩,为团的事业、为教育事业做出很大的贡献,但却也处于一种高位徘徊的状况,如何实现高位突破一直在困扰着广大高校共青团干部。而开展理论研究,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从理论上的突破,进而指导工作的突破,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上新的台阶。

3、理论研究可以促进高校共青团干部的成长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干部的成长关系到团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理论研究,广大共青团干部可以从中得到锻炼,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这些也是高校共青团干部今后承担更重要的任务所必须具备的。

二、高校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的现状

多年来,高校共青团组织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围绕上级团组织的要求、围绕团员青年的需要,努力实现理想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和组织育人,达到“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要求,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而在理论研究开展方面,近年来,高校共青团开展理论研究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思想认知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教育引导和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结合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种理论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工作的总结和概括,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专著尚不多见。这说明理论研究整体水平还不高,理论研究的学科视角还比较单一,还没有形成学术研究体系。这种状态的具体表现有:

1、目前高校团组织很少有专门的青年理论研究机构,各个高校的青年研究往往融合在共青团的常规工作中,即使有成立的也多是空壳机构,没有实际的运作。

2 、目前高校团组织很少有专职的青年理论研究人员,有些高校的青年研究工作是人文社科专业的老师在开展,共青团干部从事理论研究的很少。我们不反对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相结合,但是没有从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更多的精力进行学术研究,这是高校共青团理论研究无法取得更大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3、目前高校共青团干部的人员结构不利于开展好理论研究,现代青年研究需要对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哲学等学科有综合的了解,现在各个高校共青团干部的学历结构显然存在着不足,很难组建一支有力的学术科研队伍。

4、目前高校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的投入不足,由于经费的限制,导致一些深层的调查研究难以深入,难以保证持续开展,校际考察交流缺乏经费与平台,对参与理论研究的团干部缺乏激励措施。

5、目前高校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的领域需要与时俱进,如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阵地是个重要的课题,虽然已经有不少的研究,但还是处于初始阶段。又如青年自组织的蓬勃发展,给共青团带来更多的组织建设的思考,也需要及时研究。

从以上高校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的状况看,高校共青团工作在理论研究、提炼和升华工作思路方面显得匮乏无力,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思想不够重视,团干部理论功底不够深厚。现实生活中,共青团干部流动较快,具有注重眼前、急功近利的思想,仅限于活动搞完了,任务完成了。有时候思想上又有惰性,不愿动脑,不愿动笔,加之理论功底不深,不能善于总结经验,找出其中的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工作从“经验型”和“科学型”的转变。

2、理论研究缺乏实践性。高校共青团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很强的实践性特点,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团干部必须掌握调查研究这一基本方法。它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基础,也是正确理解和创造性贯彻执行上级工作部署的保证,但是很多团干部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

3、理论研究方式选择的不科学性。理论研究是一项艰苦的探索工作,也是一项创造性工作。客观上要求理论研究一定要有创意,有独立见解,有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然而,多年来高校团的理论研究一直处在个人行为状态,基层团组织多半是根据上级调研活动的安排,依据自己的个人好恶,选择研究微观的题目,加之在宏观操作上缺乏科学化的指导和引导,草草形成调查报告或论文,导致研究成果的质量一直在低层次徘徊,没有达到理论研究的预期效果。

4、对理论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的局限性。共青团工作是一门社会科学,是运用科学真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如果没有研究,或者研究价值不高,就得不到科学的真理;相反,如果搞了研究,且研究成果价值很高,但束之高搁,不加以推广应用,那么这项研究也是徒劳的。

三、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呼唤加强理论研究

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这些挑战解决好了,可以促进工作的提升;解决不好,那将使工作陷入被动的局面。因此,面对这些不可避免的挑战,急需加强理论研究,寻求解决的途径。

1、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

网络信息的开放性、网络环境的不可控性使高校团组织现有工作环境发生了一定改变。学生处于各种信息的直接辐射下,各种良莠不分的思想一起涌入,如西方意识形态严重侵袭着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网络虚拟空间造成与现实的角色错位、网络的无序化带来了道德和法律冲击、上网成瘾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等等,这些都对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等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对共青团工作直接提出了挑战,共青团如何去占领网络阵地,必须加强研究,探索解决的办法。

2、西方价值观念持续冲击带来的挑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受现代西方社会思潮及价值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现代意识增强,自强、自主、竞争、公平、效率等时代价值观念在当代大学生中得到确立和弘扬,价值取向的主流整体呈健康向上的态势。但是,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对我国输出资本、技术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通过对外交流的各种形式带进国门,妄图通过改变青年大学生而占领我国广大青年的意识阵地,从而实现他们颠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的企图。大量腐朽的伦理观念、道德意识在学生的意识形态中出现,再加上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诱发他们价值追求的迷失、思想的波动和道德沦丧,从而动摇和阻碍了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确立。因此,如何始终把握大学生意识形态需要加强理论研究。

3、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带来的挑战

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人的个性出发,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战略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影响是:一方面,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界限正逐渐变得模糊。在服务教育进程中如何明确高校共青团的工作职能,规范工作机制,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当前,高等教育出现了大众化、产业化和后勤社会化的重大变革,以扩招为表征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使校园内的学生数量激增,学生成份日益复杂,而教育资源的增长速度尚不及适应这种变化。另外,近几年许多高校都在进行教学、课程等方面改革,学分制的引入和实施,使原有的学生班级编制被打破,团支部开一次大会都难找到共同的时间,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的团支部已失去原来的基础,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些同样需要加强研究,探寻新的解决办法。

4、共青团的历史使命带来的挑战

团十六大指出,“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是共青团的根本职责所在。要紧紧围绕履行根本职责,坚持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统一,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从增强共青团在青年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入手,切实做好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工作”。共青团的根本职责对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高校团组织要积极研究才能更好地完成自身的使命。

四、新时期如何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

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要求共青团必须加强理论探索、调查研究工作,推动高校共青团事业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高校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是研究塑造青年崇高理想、责任意识、社会人格、成长成才的综合系统,是青年成才成长的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以及自身素质的总和,是一个多维度的有机体系。有基于此,高校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是个全方位、多角度的过程,需要从思想上、实践上、方法上、组织上等具体构件入手,持续协调推进。无数实践反复证明,科学的思路和智慧,来自于实践中经验性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提炼和升华的精髓,而这种提炼和升华则必须依托理性研究和思考来完成。因此,团干部多一点思维,多一点研究,是做好共青团工作的一项基本功。

1、要提高认识,为理论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撑

高校团组织和团的干部要从人才培养的高度、关系团组织发展的高度来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理论研究工作。要积极主动争取学校党政的理解和支持,把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纳入学校科研、教研、党建研究的范畴。而鉴于高校的实际情况,团组织的理论研究虽然不一定要有专职的研究人员,但还是要考虑设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有相应的理论研究队伍,加强对理论研究的业务培训,同时给予必要的经费等条件的支撑。同时要考虑把开展理论研究的成果纳入对各级团组织的工作考核和团干部的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2、要加强学习,提高团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广大团干部要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和社会调查能力,就要拓展专业知识、提升人文素养,还要提高身心素质、加强时间管理、充分整合资源。要树立“问题意识”,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要深入基层调研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掌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真实需要,切实提高调查研究、科学决策的能力。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对课题负责,对团队负责,对组织负责。

3、要注意方法,正确掌握和运用调查研究

能否正确掌握和运用调查研究,事关理论研究成果能否真正具有指导价值并经得起时间检验。为此,开展调查研究时,要注意做好几点:一是选题的针对性。调查研究是一项为探索未知领域而进行的实践。但是探索不是盲目的,不是为调查而调查,而是为解决问题进行调查。因此,在选题上应当结合各个时期的实际,提出一些重大而又急需探讨解决的重大课题和青年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使调查选题具有强烈的针对性。二是面向基层、面向青年、面向实际。要敢于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特别是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捉摸不定的问题时,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深入基层,了解青年在想什么、要什么、干什么,切实掌握不同时期青年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进而找准症结,提出解决办法。要把调查研究过程,作为关心青年疾苦,倾听青年呼声,热心帮助青年解决思想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三是要避免先入为主,带着条条框框调查。一些调查材料之所以经不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有的属于粗枝大叶,一知半解;有的则是由于不尊重客观事实,事先抱定某种结论,把调查研究过程作为证实既定结论而去搜集材料,寻找依据的过程。这种主观随意性,是调查研究工作的大敌,必须认真克服。

4、要课题立项,加强与研究机构的合作

要提高理论研究的实效,除了发挥个人的智慧和才能之外,应当大力加强与省团校、省青少年研究会等有关研究机构的合作,求得业务支持,提升理论研究的专业程度,提高理论研究的质量和效率。还要推行集体式课题立项,按课题组运作的方式去完成。这种做法有三个好处:一是在选题的内容上,课题成为集体的行为,关注的是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研究目的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立项的。因而,研究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投入理论研究的时间精力更加充裕。二是在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上,由于课题立项是集体行为,单位领导一定都很重视,不但要组成单位领导、专业人员、基层人员参加的课题组,而且在研究计划、经费等方面也要给予明确的规定,保证了研究成果的质量。三是在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上,由于集体式课题研究是着眼于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因而研究过程是开发的过程,研究成果则是指导工作长远发展的应用过程。因此,推行集体式课题立项研究是一般研究成果不可比的,我们应当大力提倡。

五、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的切入点

团十六大指出,要“积极推进团的建设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发展,火热的实践呼唤理论创新。创新和实践都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撑,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要在做好工作的同时,注重对青年学生工作、学生问题的理性研究和思考,不断总结经验,培养超前思维,探索工作规律,获取科学认识,在推进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努力加强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具体地说,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理论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1、思想教育理论研究

青年阶段是个人确立自我、实现人生理想的关键时期。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武装青年的头脑,才能确保构建和谐青年文化的正确方向。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青年、培养青年,才能使他们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使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青年为本,切实站在青年的角度,加强思想教育研究,采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多地进行平等交流,以引领青年,感召青年,鼓舞青年,激励青年。

2、社会实践理论研究

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既是青年大学生感知世界、了解社会的过程,也是他们磨练性格、升华心灵的实践,为青年学生打造了内外兼修、全面锻炼的平台。我省高校应充分把握“志愿服务,和谐海西”这一历史机遇,要将志愿服务建设为青年学生传承文明、展示风采、砥砺精神的舞台,引导青年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中开阔视野、学习新知、增长才干、提高素质;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理论研究,在实践中与理论相结合,促进志愿服务整体水平的提升;要在实践中树立与明确服务人民的意识,不断完善青年志愿者活动与管理机制,把经常性志愿服务与假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要将志愿服务作为促进青年学生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物我和谐的纽带,引导他们文明修身、健康生活、和谐发展,大力建设和谐的青年行为文化,为海西经济腾飞贡献青春才智。

3、校园文化理论研究

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特有的人文氛围和精神环境,对高校青年发挥着重要的熏陶和培育作用。高校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中,必须大力发展繁荣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其空气养人功效。为此,要充分考虑当前青年学生主体意识突出、参与性强、需求和选择多元化等特点,在工作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满足青年学生丰富的文化需求;在组织方式上尊重青年的创造精神,激发青年的创造活力,鼓励和引导学生自行设计、自愿参与;在活动内容上不断促进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与多样性、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同时,要重视建设包容兼顾、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文化,增强校园环境文化的生命力、感召力和亲和力。团组织还要充分调动和发挥青年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他们创造性地开展一些活动,既能使活动适合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统筹能力、组织能力、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达到文化育人的目标,为学生走上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团学组织建设理论研究

团组织自身的建设、自身的活力是共青团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团建创新要从团建的理论研究做起。而学生会、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自我意识的摇篮,是自主发展的舞台,是自我教育的阵地。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加强学生会与社团研究,充分发挥和挖掘“一体两翼”的作用,研究新形势下的网络组织与学生自组织,充分发挥群体整合力量,打造高校青年活动的组织载体。学生会是代表全校学生的官方群体,代表着学校的主流工作,而社团可以发挥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大大小小的社团是活跃校园文化所不可或缺的。因此,高校应大力发挥学生会的作用,着力引导学生社团发展,一方面,及时把握学生会与社团工作动态,在充分发挥各团体积极性、自主性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激励机制,促进其内部组织体制的完善;另一方面,积极为学生会和社团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和物质支持,推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实现多边共赢,以充分发挥和谐组织的群体整合力量,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的发展。

5、团干部队伍理论研究

共青团事业承载着党的重托和青年的期待,是光荣而神圣的事业。团的岗位富有挑战、大有可为。团的工作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骨干队伍,这是团工作繁荣发展的保障。团干队伍建设首先要有团结务实的教师团干,要加强团干的专业知识培训和提高,要不断学习知识、更新观念;要培养强有力的学生骨干,努力使学生干部具有创新与创业精神。团干队伍建设要把工作激情、科学精神和务实作风结合起来,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谦虚谨慎、廉洁自律。高校共青团组织要根据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和新时期学生特点的变化,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增强团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培养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团干部队伍。

光荣的使命召唤着当代青年,崇高的责任激励着高校共青团。作为高校共青团组织,理论研究既是持续稳定开展工作的向导,又是高效务实开展工作的升华,能帮助广大高校青年树立高起点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创新意识。高校共青团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培养当代青年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担纲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塑造团员青年在刻苦学习、发奋成才、艰苦创业的实践中坚持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

Baidu
map